24 Vintage Diary-8/18
@Marlborough, New Zealand, 大雨 5℃
# Pruning& 喝喝4月份酿的酒
图:Cirro Cherry Tree Vineyard种的Cover Crop,预计这棵是个豆科植物,所以这个是:豆尖
通常会觉得产区会有一个产区风格。风土细分出来的日照、积温、土壤、海拔等等,是相对一致的,所以风格也会趋同。人的因素会有多大影响呢?
比如采摘时间、酿造习惯、木桶的使用、酿造环境的理解、酒厂设备等等。两个正面例子,德国的黑皮诺里的Toasty、Meaty、培根、烘焙类的味道更应该归结为酿酒师的习惯。新西兰Marlborough黑皮诺的浓郁感也是酿酒师群体集体无意识的成果。有一个反例Jintaro Yura在阿尔萨斯酿的Le Silence et la Raisonnance Riesling 2022。12.5%的酒精度,5g的残糖,有一种非Alsace的优雅细腻感。产区的风土可能是集体无意识,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酿酒人则会跨出产区的边界。
这么讲比较抽象,但是可以做个酿造实验来玩一玩。如果把勃艮第红的风格区分为:香气CM Chambolle-Musigny /VO Volnay、酒体VR Vosne-Romanée/PO Pommard、结构NSG Nuits-Saint-Georges,是否可以在一个产区里通过选择不同微气候的葡萄园、不同的Clone,使用不同的酿造方法来复刻上述三个风格呢?
25年在Marlborough试试吧!想想就很有意思✌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