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Mar-D0@NZ

此刻在香港,从成都飞过来,转机去奥克兰,再到布伦海姆马尔堡。对于小圃来说,这是个收获的季节。在成都,我们获得了两个贝丹德梭大金奖(Bettane & Desseauve GRAND d’OR),分别是「建塘酒庄高海拔霞多丽 Flor」和「建塘酒庄高海拔赤霞珠」,售价一百五十块的大夏小圃贵人香也获得了金奖。前者证明了相对自然的酿造也可以拿到大奖,后者证明了价格不是问题,还有下探空间。同时,Mike Bennie在Broadsheet(大洋洲Monocle)发表了关于小圃的专门文章《Six to Try: Chinese Wines Showing Up In Australian Restaurants》。从2017年夏天开始酿酒到现在已经第八年了,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。多嘴一句,要是永利臻选的评委们口味再现代一些就完美了。

为什么要这么折腾马不停蹄飞来新西兰呢?总觉得要学点新东西吧!近距离观察其他酿酒师和产区的做法可能是最简单直接的。在成都遇到的加拿大酿酒师问,为什么宁夏不同时进行乳酸转化和酒精发酵。在不列颠哥伦比亚,10月的平均温度比宁夏还低一点,这里的酿酒师们可能很早就困扰发酵结束后温度太低,乳酸转化不完全的问题,很早就尝试同时进行两者了。各个产区面对各自的问题,产生独特的解决方案,在一个地方呆久了,常常就只会耍一套拳。

此外,深入了解一个产区为什么能走到今天,可以得到很多经验教训。我们单看马尔堡长相思。这是一个成熟的商品,意味着种出来的葡萄有人买、酿出的酒有人买、有大品牌、有小品牌、有超市品牌。可能全世界所有的综合产区酒商手上都有长相思。做好自己就不担心,不用抢破头做头部。反观宁夏,还在走着,距离这个点还很远。提供一个独特、无法被取代的风味,并将其打磨到极致。这是马尔堡长相思成功的一个秘密。

第二年来,开始更熟悉新西兰一些。酿酒真的是要消耗人生啊!

Leave a comment